Author: --
Size: --
Signed and dated: --
Estimate:
Final Price: unsold
明嘉靖六年(1527)司礼监刻本
4函32厚册 白棉纸本
提要:是书八行十四字,上下粗黑口四周双边,白棉纸初刊初印,字口锐利工整,版刻精美瑰丽。开本阔大,每卷钤明内府“广运之宝”章。品相保存完好,历五百年而存于今。且有明代崇祯皇帝御批,世存罕见。清人王士祯后题一段,当为藏家永宝之。
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》子部儒家类著录。
《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著录。
说说广韵楼藏明嘉靖六年司礼监刻本《大学衍义》
赵前
《大学衍义》四十三卷,宋真德秀撰,明嘉靖六年(1527)司礼监刻本。8行,行14字,大黑口,四周双边。首有明毅宗朱由检(崇祯皇帝)题跋、清王士禛题跋。此书钤有:“钦文之玺”、“广运之宝”、“ 崇祯宸翰”、“池北书库”等印鉴。
《大学衍义》四十三卷,南宋著名儒学家真德秀撰。真德秀(1178-1235),本姓慎,因避孝宗讳改姓真。字景元,后改景希,号西山,后世称西山先生。福建建州浦城(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)人,师从朱熹弟子詹体仁。宋宁宗庆元五年(1199)登进士,开禧元年(1205)中博学宏词科。嘉定元年(1208),升任太学博士,侍奉经筵。嘉定十五年(1222),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。宋理宗宝庆元年(1225),任中书舍人,后升任礼部侍郎。绍定五年(1232),先后任泉州、福州知府。端平元年(1234),改任翰林学士知制诰。端平二年(1235)任参知政事,时已得疾,不久因病辞职,同年逝世,谥“文忠”。真德秀为朱熹再传弟子,是朱熹理学重要的继承者,清人陈衍锟曾给予高度评价:“闽学之倡也始于龟山,其盛也集于朱子,其末也振于西山。”清代学者全祖望也称:“干淳诸老之后,百口交推,以为正学大宗者,莫如西山。”著作有:《西山真文忠公读书记》、《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》。
《大学衍义》是真德秀为宋理宗进讲《大学》时的文稿,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和发挥,能够让当时最高的统治者,用理学思想治理国家。真德秀在《大学衍义自序》中说:“臣始读大学之书,见其自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、修身、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,其本末有序,其先后有伦。盖尝抚巻三叹曰: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《大学》,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《大学》。为人君而不知《大学》,无以清出治之源,为人臣而不知《大学》,无以尽正君之法。既又考观在昔帝王之治,未有不本之身而达之天下者。然后知此书所陈,实百圣传心之要典,而非孔氏之私言也。三代而下,此学失传。其书虽存,槩以传记目之而已,求治者既莫之或考,言治者亦不以望其君。独唐韩愈、李翱尝举其说,见于《原道》、《复性》之篇,而立朝论议曽弗之及。盖自秦汉以后,尊信此书者惟愈及翱,而亦未知其为圣学之渊源,治道之根柢也,况其它乎?臣尝妄谓大学一书,君天下者之律令格例也。本之则必治,违之则必乱。……其书之指皆本《大学》前列二者之纲,后分四者之目,所以推衍《大学》之义也。故题之曰《大学衍义》云。”在上述文字中,真德秀讲述了撰写《大学衍义》的目的及书名的由来。
《大学衍义》得到宋理宗的称赞,以为“备人君之轨范焉”。不仅如此,《大学衍义》也被元、明、清三朝皇帝所推崇,元武宗说“治天下,此一书足矣”:明太祖“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,宋濂举《大学行义》,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壁”;清康熙皇帝则以为《大学衍义》可以“力明正学”。
清乾隆年间编纂《四库全书》时,《大学衍义》作为儒家重要典籍被收入其中,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云:
《大学衍义》四十三卷(兵部侍良纪昀家藏本),宋真德秀撰。德秀有《四书集编》已著录。是书因《大学》之义而推衍之。首曰帝王为治之序,帝王为学之本。次以四大纲:曰格物致知,曰正心诚意,曰修身,曰齐家,各系以目。格物致知之目四:曰明道术,辨人材,审治体,察民情;正心诚意之目二:曰崇敬畏,戒逸欲;修身之目二:曰谨言行,正威仪;齐家之目四:曰重妃匹,严内治,定国本,教戚属。中惟修身一门无子目。其余分子目四十有四,皆征引经训,参证史事,旁采先儒之论,以明法戒,而各以己意发明之。大旨在于正君心、肃宫闱、抑权幸。葢理宗虽浮慕道学之名,而内实多欲,权臣外戚交煽为奸,卒之元气凋弊,阅五十余年而宋以亡。德秀此书,成于绍定二年,而进于端平元年,皆阴切时事以立言,先去其有妨于治平者,以为治平之基。故《大学》八条目,仅举其六。然自古帝王正本澄源之道,实亦不外于此。若夫宰驭百职,综理万端,常变经权,因机而应,利弊情伪,随事而求。其理虽相贯通,而为之有节次,行之有实际,非空谈心性卽可坐而致者,故邱浚又续补其阙也。
上述文字可以看出,四库馆臣给予《大学衍义》充分肯定及客观评价。
清乾隆年间,明嘉靖六年(1527)司礼监刻本《大学衍义》曾为乾隆皇帝的插架之物。《钦定天禄琳琅书目》卷七《明版经部》中云:
《大学衍义》二函二十册,宋真徳秀撰,四十三卷。前明世宗序,后杨一清序。此世宗特命司礼监重刋之本也。寛行大书,笔法在颜栁之间,不减宋椠。杨一清实董其事,故作后序。考《明史》,一清字应宁,巴陵人。少能文,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,年十四举乡试,登成化八年进士,授中书舍人,累官至户部尚书。嘉靖间转吏部,寻加特进左柱国华葢殿大学士,继以张璁等构朱继宗狱坐,一清受张容金钱,遂落职。疽发背,卒。后数年,复故官,久之赠太保,谥“文襄”。书中“钦文之玺”钤世宗序后所记年月之上,又“广运之宝”皆钤毎卷上方,当即为世宗宝也。
在该书序后空叶有明毅宗朱由检(崇祯皇帝)手书题跋三行:“朕昔居信邸,经史词章杂庋左右,尤爱政书。尝从文渊阁见真景元《大学衍义》,心塞为之大开。重以镌刻精工,实可奴视宋椠,安得不奉为鸿宝哉?崇祯四年(1631)辛未二月朔御笔。” 题跋下钤“崇祯宸翰”长方形阳文篆书朱印一方。
从跋文可知,此部《大学衍义》曾藏明宫文渊阁,崇祯皇帝对《大学衍义》极为赞赏,不仅解开其内心的困惑,而且认为明嘉靖六年(1527)司礼监刻本《大学衍义》刻印极佳,“重以镌刻精工,实可奴视宋椠”,并盛赞此书“安得不奉为鸿宝哉”?
次有题清王士禛跋:“自古失国之君皆属昏瞀,烈皇身殉社稷,至竟英明。观是跋,楷法精深,夫岂诸馆职所能及?自谓非亡国之君,斯谓讵同孟浪?今禁本流落,令人增故宫禾黍之怀耳。戊申(清康熙七年,1668)六月望日,王士禛题。”下钤“池北书库” 长方形阳文篆书朱印一方。
王士祯(1634—1711),原名士禛,字子真、贻上,号阮亭,又号渔洋山人,人称王渔洋,谥文简。新城(今山东桓台县)人,常自称济南人。顺治十五年(1658)戊戌科进士。官至刑部尚书。博学好古,能鉴别书、画、鼎彝之属;精金石篆刻,书法高秀似晋人;诗为一代宗匠,与朱彝尊并称。《清史稿》云:“上留意文学,尝从容问大学士李霨:‘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?’霨以士祯对。复问冯溥、陈廷敬、张英,皆如霨言。召士祯入对懋勤殿,赋诗称旨。改翰林院侍讲,迁侍读,入直南书房。汉臣自部曹改词臣,自士祯始。上征其诗,录上三百篇,曰《御览集》”。一生著述丰富,主要有《渔洋山人精华录》、《池北偶谈》、《香祖笔记》、《居易录》、《渔洋诗集》、《带经堂集》、《感旧集》、《五代诗话》等。
据蒋寅先生《王渔洋事迹征略》考证,清康熙七年王士禛三十五岁,在礼部仪制司员外郎任。由于王士禛博学好古,能鉴别书、画、鼎彝之属,因此跋文中,王士禛对崇祯皇帝手书题跋给予确认,称:“观是跋,楷法精深,夫岂诸馆职所能及。”而“今禁本流落”,感叹的是这部原藏明宫文渊阁的《大学衍义》流落民间;而故宫、禾黍,分别用宋徽宗失国后“知他故宫何处”词句和诗经《黍离》典故,意在怀念故国。
22.5×16.5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