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--
Size: --
Signed and dated: --
Estimate:
Final Price: unsold
明成化四年(1468)原杰雷复等刻本
4函24册 白棉纸本
提要:此书最初作者为宋代唐慎微,书名作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,宋大观二年(1108)经医官艾晟等重修,改名《经史证类大观本草》,政和六年(1116)又经医官曹孝忠重加校订,再改名为《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》。寇宗御将《本草衍义》随文散入书中,作为增订,因又改名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。《政和本草》是中国本草学中一部重要文献,收载药物凡一千七百余种。王重民编《中国善本书提要》中叙述:“明成化四年山东巡抚原杰翻刻于鲁,明代诸翻本该多从原氏翻本出。”依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》定,此书存世最早版本应为蒙古定宗四年(1249)张存惠晦明轩刻本,仅国家图书馆存一部全,极为少见。下元版一等即为此本。是书开本宏大,字体继元风,为明成化刻本之特征。首有成化四年商氏重刊本草序,卷末刻明成化四年牌记,内图数百幅。
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》子部医家类著录。
《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》著录。
《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》著录。
明成化四年原杰、雷复等刻本
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
岳珊
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(简称《证类本草》)为宋代四川名医唐慎微编成。该书集北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,为与明代《本草纲目》齐名之本草范本,具有重要学术、实用价值。
唐慎微,字审元。原为蜀州晋原(今四川崇庆)人,元佑间(1086-1094)师事李端伯,迁居成都。虽容貌不扬,语言朴讷,但睿智明敏。世为医,精于经方。看病不分贵贱,治病百不失一。嗜好读书,给读书人看病,时常不索分文,只求以名方秘录交换。故虽身处西南一隅,却以此收集了大量珍稀本草资料。
在《证类本草》之前,北宋政府曾先后组织编修《嘉佑本草》、《本草图经》。这两部官修本草各有特色,然各自成书,不便检阅。又其编撰者眼界较高,许多民间药物资料难以入选。唐慎微合此二书,继增补《雷公炮炙论》、《食疗本草》、《本草拾遗》、《海药本草》、《蜀本草》等濒临失传之古本草。又补充了数千首医方,大大充实附方内容。通过以方证药,方药结合,使本草著作与临床结合更为紧密。
《证类本草》搜罗广泛,可谓几乎囊括了我国北宋以前的本草精华。粗略计算,该书征引的经史百家及医药典籍达到240多种,范围涉及本草、方书、经史笔记、方志、诗赋、佛书、道藏等。增收药物488种,全书药物已达1744种,比嘉佑二本草的药数总和还多527种。
与此同时,唐慎微在编书时保持了前代本草严谨的体例,对收录资料按原文转录,并依时代先后排列,形成了以《神农本草经》为核心,历代增补资料层层包裹的体例。其所引用的不少著作今已散佚,因此该书成为学者考察古本草发展,辑佚古医方、本草著作的重要文献来源。
《证类本草》在本草发展史上承前启后,后世本草著作多受其影响。或对其节要改编,形成内容各有侧重的实用本草,或在其基础上增加民间新的用药经验。经过新一轮用药经验的积累,约500年后,明代李时珍编成伟大的药物学著作《本草纲目》,把古代本草学推向巅峰。李时珍编撰《本草纲目》亦以此书为蓝本,并对其高度评价:“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,垂之千古,不致沦没,皆其功也。”
《证类本草》又是我国现存内容完整的本草书中年代最早的一部。其成书年代尚有争议,以成书于绍圣四年至大观二年(1098-1108)之说较为可信。因其所引用《养生必用方》中有绍圣四年序,而其初刊于大观二年。《证类本草》卷帙浩大,在当时条件下,唐慎微本人是无法刊行的,故“其书不传,世罕言焉”。目前也没有文献依据表明该书在1108年前有过刊本。
《证类本草》版本流传上主要有《大观本草》、《政和本草》两大版本系统。
大观初,集贤孙公命“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士”艾晟校订《证类本草》。艾晟补入《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》中陈承的议论(冠以“别说”),并增补自己的一些注说和单方而成《经史证类大观本草》(依刊行年号简称为《大观本草》)。共三十一卷,目录一卷,书前有艾晟序。首刊于大观二年(1108),为地方官刻本。《大观本草》主要在南宋流行,元、明两代较少翻印。现存宋嘉定四年(1211)刘甲刻本、元大德六年(1302)宗文书院刻本(附本草衍义二十卷)、明万历五年(1577)宣郡王大献尚义堂刻本、清柯时逢光绪三十年(1904)影刻本等。
政和二年医官曹孝忠等又以《大观本草》为底本,参考《嘉佑本草》、《本草图经》原书进行校勘,而成《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(《政和本草》)。曹孝忠为政和间医官,担负为宋徽宗编类《圣济经》任务。政和六年(1116)书成,然遭靖康之变,金人将此书版掳去,在北方流行,不为南宋医家所知。现政和六年(1116)初刊本已不存。所存最早版本为蒙古定宗四年 (1249)平阳张存惠晦明轩刻本。此本书名为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,前有晦明轩牌记,麻革序;卷末有宇文虚中“书证类本草后”、刘祈跋。此为《政和本草》现存各种版本的祖本,麻革序中提及为据金代解人庞氏本重刊。因在重刊前经过精心校正,故为《证类本草》现存最好刊本。
《政和本草》与《大观本草》大致相同,亦有些变动,如:将卷三十与卷三十一合并为第三十卷;每卷卷首增加分目录;增加了五条《图经》原有之药,卷四石蛇、黑羊石、白羊石,卷三十金灯、天仙腾;一些部类药物顺序进行调整。晦明轩本在书前增辑了“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”(计247种书名,书中实际引用数量略少于此数),又收入元代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内容,将其序例附载于序例卷一之后,各论内容逐条散入相关药物项下,合二书为一体。寇宗奭医药兼通,《本草衍义》旨在推衍《嘉佑本草》、《本草图经》二书未尽之义。《本草衍义》增入后,更丰富了原来《政和本草》的内容。
《政和本草》主要盛行于明代,现存明代刊本多达十余种,如明成化四年(1468)山东原杰、雷复等据平水许宅本重刻本、明嘉靖二年(1523)山东陈凤梧据成化四年刻本重刻本、明嘉靖十六年(1537)楚府崇本书院刻本、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)山东周珫刻本、明隆庆四年(1570)浙江谷中虚刻本、明隆庆六年(1572)山东施笃臣校刻本、明万历五年(1577)蜀府陈瑛刻本、明万历六年(1578)归仁斋刻本、明万历十五年(1587)内府刻本、明天启四年(1624)胡驯陈新校刻本等。现存明刻本以明成化四年(1468)山东原杰、雷复等刻本最早。
明成化四年本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为山东茂彪、原杰等官员六、七人,命工锓梓。乃明代前期刻书,仍承袭元代刻书风格,黑口、赵字,刻印较为精致。全书三十卷、目录一卷,正文半叶十二行、行二十三字,小字双行同,黑口,四周双边。版心记卷次、叶数。
该本较晦明轩本增加了书首商铬“重刊本草序”。书末刘祁跋后“大德丙午岁仲冬望日平水许宅印”字样,可知乃据元大德十年平水许宅刊本重刻。
该本与晦明轩本相比较,将果仁类药物药名中“人”改为“仁”。清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果人之字,自宋元以前,本草方书,诗歌纪载,无不作人字。自明成化本草,乃尽改为仁字,于理不通。金泰和间所刊本草,皆作人。”另外还存在一些差讹、脱漏之处。如卷四“雄黄”条“外台秘要”下小字,晦明轩本为“灌雄黄汁于石上,恐大热不可近”,而成化本“灌”讹为“浓”。又如卷二十七“白瓜子”条“今按”下小字,晦明轩本为“误以为”,而成化本“以”讹为“矣”。
虽然如此,因《证类本草》宋、元刊本传世少且多被珍藏,常人难以窥见。故此本刊刻对推动《证类本草》在明、清代流布有重要意义。其与晦明轩本的不同之处,有参校价值,亦值得研究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中记载了《证类本草》版本流传情况:
《证类本草》三十卷,宋唐慎微撰。案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载此书三十卷,名《大观本草》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则作《证类本草》三十二卷,亦题唐慎微撰。是宋时已有两本矣……今行于世者,亦有两本,一为明万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守文书院本,前有大观二年仁和县尉艾晟序,称其书三十一卷,目录一卷……陈氏所见盖此本,故题曰《大观本草》。一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轩本。前有宋政和六年提举医学曹孝忠序,称钦奉玉音使臣杨戬总工刊写,继又命孝忠校正润色之。其改称《政和本草》,盖由于此,实一书也。书末又有金皇统三年翰林学士宇文虚中跋,称慎微始末,述之甚明。盖靖康以后,内府图籍,悉入于金,故陈振孙未见此本,不知慎微何许人。而晁公武所云三十二卷者,殆合目录计之,亦未见政和所刻也……大德中所刻大观本作三十一卷,与艾晟所言合。泰和中所刻政和本则以第三十一卷移于三十卷之前,合为一卷,已非大观之旧。又有大定己酉麻革及刘祁跋,并称平阳张存惠增入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,则益非慎微之旧。然考大德所刻大观本,亦增宗奭《衍义》,与泰和本同。盖元代重刻,又从金本录入也……
依上可知,明成化本在清代为通行版本之一,比较常见。现今国内仅十余家图书馆藏有此本。
26.2×17.3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