猗欤新命——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名人墨迹文献专场

1475 | 银质微缩“克林德碑”

银质微缩“克林德碑”

Author: --

Size: 22×2.2×19cm(不带底座)

Signed and dated: --

Estimate: No Reserve

Final Price: RMB 1,600,000



1900年6月20日,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乘轿前往清总理衙门途中,在东单牌楼被端亲王载漪的虎神营士兵恩海开枪击毙。此事成为八国联军入侵的重要借口。义和团运动失败,八国联军攻占北京,克林德事件遂成为议和谈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。12月27日清政府被迫接受列强提出《议和大纲》十二条,其第一条即要求清政府惩办凶手,派出王大臣赴德国“谢罪”,并在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碑坊“以昭涤垢雪侮之意”。
“克林德碑”于1903年1月8日举行落成揭牌仪式,竖立于克林德遇刺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外,横跨在东单牌楼北大街上。其形貌为“四柱三间七楼”的石牌坊,即为“克林德碑”。近代作家苏曼殊在《焚剑记》记述此碑之建立过程:“彩云(赛金花)为状元夫人,至英国,与女王同摄小影。及状元死,彩云亦零落人间。庚子之役,与联军元帅瓦德西办外交,琉璃厂之国粹赖以保存。”赛金花的挺身而出,“使不可终日之居民顿解倒悬,至今犹有称道之者”。此碑之确立落成,为近现代中国被欺辱之明证,但其时也避免了八国联军屠城之患。
时光荏苒,民国后的中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站在了协约国一边“参战”。一战结束,德国战败,中国自然也属于战胜国。庆祝胜利之余,自然想到这“克林德碑”不能再留了。随即北洋政府决定拆除“克林德碑”,并移建到中央公园。1918年11月13日,“克林德碑”被拆卸移走,于1919年3月15日在中央公园移建完成,并重新命名为“公理战胜”坊,以纪念一战胜利。“公理战胜”石牌坊与原“克林德碑”从外形上还是做了一些变化,即由原来的“四柱三间七楼”,简化成为“四柱三间三楼”。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遂决定将中山公园内的“公理战胜”石坊更名为“保卫和平”坊,重新镌刻了由郭沫若书写的“保卫和平”坊额,原民国时的题记全部予以清除,石坊保持原样。
“克林德碑”留给后人的警示意义是明显的,陈独秀更在五四前夕的《克林德碑》警告世人:“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,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,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。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,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;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,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。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: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;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。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,讨厌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的纪念物不再竖立,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?”但是同时,尽管当时已兴起了文化决定论,出现了“西化”必须反孔的言论,然而新文化的思想家们从未把反西化的义和团和孔孟之道相联系,正如它们实际上也没有联系一样。
此“克林德碑”银质微缩版纪念模型作为“昭示后人”,以“勿忘国耻”之鉴,承载历史与文化的意义,是颇为深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