翦翦风——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

5013 | 1925年作 吴待秋画 柳鱼图扇骨 近 金西厓刻

吴待秋画 柳鱼图扇骨 近 金西厓刻

Author: --

Size: 扇骨│长33.2cm;宽2.5cm;高2.3cm;重54g;扇面│长48cm;高18.6cm

Signed and dated: 1925年作

Estimate:

Final Price: RMB 1,100,000

出版
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105号。
《湖社月刊》中册(天津:天津古籍出版社,据原刊重排编印,天津古籍出版社编,2005),第72册,总1171页。
《竹素流风:金西厓刻竹拓本》(上海:可读庐,1933),线装本,无页码。
《竹刻》(北京:人民美术出版社,王世襄编着,1991),页46。
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金西厓着,王世襄编,2003),页270。

释文
「蛙鸣青草泊,蝉噪垂杨浦,吾行亦偶然,及此新过雨。我诗虽云拙,心平声韵和。年来烦恼尽,古井无由波。乙丑(1925)二月思本录苏诗西厓刻。」刻铭并款识
「乙丑夏日抱鋗画。」刻款
「待秋」、「西厓」印款
「溪山飞瀑。津门张琮绘。」行书款题。
「张琮」白文印

「吴待秋画 柳鱼图扇骨」由吴待秋、李思本与张琮分别书画、金西厓刻制成扇,扇骨刻画柳絮游鱼图,一派生趣盎然,益见西厓刻竹高妙刀笔之功,着录于手稿本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扇骨第105号:「李思本达之书行字三行,乙丑(1925)二月,四月初六日刻成。吴待秋画柳鱼,乙丑夏日,九月十六日刻成。阴文(又)。丁亥(1947)十一月望日加待秋二字印。已装。」(注释1)
此作构图别具巧思,柳树自左侧斜欹入画,柳絮垂拂,随风纷起,下方水中三五游鱼,使景深加强,也增强了画中的动感,鱼群的游动方向,引导观者视线往前,可见近景的游鱼和水草;数笔水纹,看似随意勾勒,然使观者如见水面上波光淋漓。竹刻书画由于臂搁、扇骨篇幅有限,刻画如取全角,必嫌缩写过小,反不成画。此画家构图所无庸虑及,而竹刻家需惨淡经营者,尤为难能。金西厓于读画研习与自身实践刻竹经验中,始渐悟「画外有画」之理,于《刻竹小言》一书中对此有所发潜阐幽:
「览读前人画迹,研习明清竹雕、镌刻时贤所作画本,渐悟画外有画之理。老梅一树,自右侧邻下,偃出画外,至上半,枝干劲挺,又横斜而下。幅中虽不画树身而宛若见其苔藓皴皱也。茅堂之上,只见岩壁薜萝垂拂,杂草纷披,虽未露山巅,而仿佛见其矾头突兀也。洛神凌波,罗衣长曳,画所未容,何啻数尺,但自使人觉其轻裾飘举,恍闻环佩之声也。物象未形于笔墨,而观者竟见之于想象之中,感之于视觉之内,此非突破画幅周缘,而画之于绢素之外乎?然观者之所感,毕竟得之于画内之所示。设画内无画,观者又何由得感?故以何相示,所示几何,大有学问。惜墨如金,爱纸逾帛。容人想象,蕴藉含蓄,取舍剪裁,恰到好处,克否臻此,斯在画手之高下矣。画外有画,其理至为浅显,前人画本可供参悟者,亦不可胜数。余因竹刻篇幅局促,尤以臂搁扇骨为甚。状物如取全角,必嫌缩写过小,反不成画。画外有画之法,更宜倍加致意,故特拈而出之。」(注释2)
诚然,此「画外有画」之理正是竹刻书画所需惨淡经营、苦心孤诣之能事,而为画手技艺高下之判,而这正是吾人赏鉴竹刻书画,心力目力针芥相投之处。
扇骨另面刻李思本录苏诗二首,行书清隽雅逸,辑自苏轼的〈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〉,诗共八首,全诗如下:
蛙鸣青草泊,蝉噪垂杨浦。
吾行亦偶然,及此新过雨。
鸟乐忘置罦,鱼乐忘钩饵。
何必择所安,滔滔天下是。
烟火动村落,晨光尚熹微。
田园处处好,渊明胡不归。
我行无疾徐,轻楫信溶漾。
船留村市闹,闸发寒波涨。
舟人苦炎热,宿此乔木湾。
清月未及上,黑云如颓山。
万窍号地籁,冲风散天池。
喧豗瞬息间,还挂斗与箕。
颍水非汉水,亦作蒲萄绿。
恨无襄阳儿,令唱《铜鞮曲》。
我诗虽云拙,心平声韵和。
年来烦恼尽,古井无由波。(注释3)
东坡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),时年36岁,因反对宰相王安石变法,被贬谪杭州,出任通判,此诗即为乘船由开封往杭州就任途中有感,抵扬州时所作,全诗反映了东坡遭贬时,由初始受政敌攻讦,喟叹不如归去,一直到心情平复,似古井无波的心境转折过程。
李思本,原名上达,字达之,号五湖,辽宁人,早年在北京拜画家金城为师,后与金城长子金潜庵及同门二百余人组成湖社画会,为湖社早期的骨干成员及评识。李氏擅山水,细笔层峦迭翠,笔法精奇,浑厚苍茫,力追宋元。后获聘至奉天张学良府第,担任其儿女之山水画家教。
此作装有扇面,为画家张琮所画《溪山飞瀑图》,画中峰峦如跃,坡石曲折起伏,林端飞瀑自山峰分阶冲激、倾泻而下。林木荫翳,屋舍数椽,溪桥山径掩映林间,高士正于水轩前独坐,远眺不远处的飞瀑。张琮,字紫垣,号湛湖,以号行,天津人。师金城,湖社弟子。工山水、花卉,尤善于摹古。民国二十年(1931)任北平华语学校中国画导师,弟子有溥杰、张训庭、王仁三等人。(注释4)
注释1:金西厓,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105号。
注释2:金西厓着,王世襄编,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3),页90-92。
注释3:(宋)苏轼,《东坡全集‧卷二》,收入:(清)纪昀等编纂,《钦定四库全书‧集部三‧别集类》,页十八。
注释4:丘敏芳,《金城绘画研究》(台北: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中国美术史组硕士论文,2003),页14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