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--
Size: 长18.2cm;宽12cm;高8.5cm;重431g
Signed and dated: --
Estimate:
Final Price: RMB 820,000
释文
「井可汲,壶可吸、长不竭,受其褔。
曼生铭。」刻铭并款识
「彭年」壶柄印款
「阿曼陀室」壶底印款
「清 陈曼生铭刻 杨彭年制 高井栏壶」为陈曼生铭刻,嘉道年间制壶名手杨彭年手制。紫泥金星,色黄透紫。壶型取自溧阳「汲古泉」高井栏造型,方中见圆,平沿平盖,略呈微缓平坡,挺拔隽秀,浑穆古雅,为不可多得之曼生壶珍品。壶底镌有陈曼生「阿曼陀室」印款,字迹清晰,刀法爽利,视曼生他壶为胜,是为曼生壶印款之标准范本。此壶并配有康熙年间法古明成化青花龙凤纹瓷杯一只,胎釉精细,青花呈色淡雅,龙凤纹描绘精巧,诸美并具,相得益彰。
「高井栏壶」色泽沈稳,壶身线条饱满,「方中见圆」之形似汲水摩挲之态。壶盖开线圆润均一,钮略呈坛钮。俯看身、盖、钮所形成的三道圆形分布得当,宛如井中微波荡漾而起的层层波纹。曼生任溧阳县宰期间(约嘉庆十六年至十八年,1811〜1813)(注释1),对于当地风土人情、文化古迹情有所钟,曾深入寻觅与探访,故曼生壶式多取意在兹。著名的「曼生十八式」中,以前所未见的「井栏」一式最受欢迎,其铭曰:「井养不穷,是以知汲古之功。」所谓「汲古」语意双关:壶似井泉,如源头活水,供养百姓,取之不竭;学问汲自古典,源源不断。学问犹井泉,知古思今,无有穷尽,功不可没。曼生「高井栏」壶即是汲取并融合了溧阳当地「唐井栏」与「汲古泉」(图1)两座唐、宋时期的古井造型而来,北宋「汲古泉」青石井栏的顶部宽平、高度明显较高是为「宋式井栏」,高井栏壶即脱胎自此。(注释2)
曼生「井栏壶」传世代表作见有三把,包括:「延年铭 井栏壶」(图2)、「仿唐井栏壶」(图3)、「壶公壶铭 井栏壶」(图4)(注释3),可将三壶与「汲古泉」、本拍品对照参看。井栏造型,流口长圆,坛形盖钮有小孔通盖内,壶把均呈「方中见圆」的方形圆体,平沿平盖,圈足宽平等特色,以及曼生的「阿曼陀室」标准镌印底款,皆见于诸壶。惟在壶身线条比例与高度,则互见细微差异。「清 陈曼生铭刻 杨彭年制 高井栏壶」主要取法于自「汲古泉」,不仅将壶身高度拔高,所着意者,更在于壶身顶由肩、腹至底部所渐趋圆融的弧形流畅线条,必须与由下向上逐渐收拢,又复呈缓和平坡的坛钮形状相互对应,且与把、流与壶身相接处相系、互相权衡;流口上方亦见微妙的平切,与呈现微妙弧度的平沿平盖部位亦相呼应;壶身、把、流、盖整体能呈现适切比例与均衡状态,体现雄健挺拔、敦古浑厚之美。
壶身所镌曼生壶铭:「井可汲,壶可吸、长不竭,受其褔。曼生铭」,均为小字行书,秀劲挺拔,刀法爽利,行书意趣浓郁。从壶铭亦可透露设计为井栏壶的独运匠心:清冽井水最后成为壶中之茶,「长不竭,受其褔」是设计者之美好愿望。壶柄根部钤有制作者杨彭年方印:「彭年」,为篆书小字。壶底正中则镌有四字篆书印:「阿曼陀室」为曼生标准印鉴。两印钤盖精到,与壶之流、柄俱在一线,相同规制者亦见于唐云旧藏「汲井匪浅铭 井栏壶」(图5)。(注释4)
陈曼生(1768~1822),干嘉时人,字子贡,号曼生、曼公、恭寿,又号阿曼陀室主人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「西泠八家」之一,师事丁敬(1695~1765)、黄易(1744~1802),以古学受知于阮元,后入其浙江巡抚之幕。工古文诗词,精篆刻,善书法,以隶、行书闻名。知宜兴(溧阳)任内,辨别砂质,只用赵庄山泥料,倩杨彭年等人制壶,选人选料,无一不精,注重细节;创制新样,为「曼生十八式」,其壶融合文学、书法与篆刻艺术,汲古创新,典雅隽永,称「曼生壶」,为文人壶之经典,影响后世深远。
杨彭年,字二泉,号大鹏,生卒年未详,浙江桐乡人。嘉道年间制紫砂名手,兼善刻竹、刻锡。乾隆年间,制壶多用模制,杨彭年复起晚明时大彬(活动于万历顺治年间)捏制之法,有中兴之誉,制壶存世不多,多与陈曼生合作。
注释1:郭若愚,〈陈曼生作宰溧阳年代考〉《智庵品壶录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),页72-78。
注释2:萧建民,《陈曼生研究》(杭州:西泠印社出版社,2011),页166-172。「汲古泉」图版引自该书第170页。
注释3:图版引自:黎淑仪主编,《书‧画‧印‧壶:陈鸿寿的艺术》(香港:上海博物馆、南京博物院、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,2005),页272-273、274-275、278-279。
注释4:唐云艺术馆编,《曼生遗韵:陈鸿寿的砂壶、书画、篆刻艺术》(上海:上海书店出版社,2010年),页38-4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