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--
Size: 长5.5cm;宽2.3cm;高2.3cm;重85g
Signed and dated: 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作
Estimate:
Final Price: RMB 3,600,000
出版
《小石山房印谱‧集名刻》((清)顾星卿辑,清同治八年海禺顾氏钤拓本),页五。
《中国篆刻丛刊‧第十四卷》(东京:二玄社,小林斗盦编集,1984),页122-123。
《金石癖:文房拓本集》(台北:剪淞阁,黄玄龙主编,2011),页127、235。第六十一品。
《黄易与金石学论集》(北京:故宫出版社,故宫博物院编、秦明主编,2012),封面。
《金石齐寿-金石家书画铭刻特集‧下卷》(上海:上海三联书店,童衍方,2016),页12、封底彩页。
《中国历代印风系列‧清代浙派印风(上〉》(重庆:重庆出版社,余正主编,2017),页128。
展览
「金石齐寿-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」,龙美术馆(西岸馆),上海,2016。
释文
「金石癖」白文钤印
「壬寅(1782)夏,五廿有九日,刻于梁园,时得蔡有邻书尉迟总管碑。小松。」
「黄小松司马篆丁龙泓征君授受,有透絅出蓝之妙,尝作金石癖印,分赠同好。予得大小二印,吴兴陈君抱之笃嗜金石,以龙泓所刻徐袖东名印来易其一,遂以大者归之,并跋数语,命儿子凑刻于石侧。道光乙酉(1825)中秋后二日。钱唐何元锡记事。」
「浑厚中藏刀法,置之汉铜印丛,亦当让司马出一头地也。壬辰(1832)五月,吴江杨澥。」刻铭并款识
黄易,字小松,钱塘人。父树谷,以孝闻,工隶书,博通金石。易承先业,于吉金乐石,寝食依之,遂以名家。官山东运河同知,勤于职事。尝得武班碑及武梁祠堂石室画像于嘉祥,乃即其地起武氏祠堂,砌石祠内。又出家藏精拓双钩锓木。凡四方好古之士得奇文古刻,皆就易是正,以是所蓄甲于一时。自干、嘉以来,汉学盛行,群经古训无可搜辑,则旁及金石,嗜之成癖,亦一时风尚然也。
―《清史稿‧黄易传》
「金石癖」印章,系青田石质正方白文印,乃金石考古家黄易(1744〜1802)(图1)于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五月在山东商丘梁园所刻制。黄易此年39岁,五至六月间抵商丘,五月廿九日在梁园,由好友然圃(陈焯,1733〜?)处获赠蔡有邻书《尉迟总管碑》,欣喜之余,刻此「金石癖」印以为纪念。六月,黄易更仿汉人刻一「封完印」以回报好友,在送给陈焯的这方「封完印」边款写着:「然圃书来,属余仿汉人封完印,石在余处久矣。许我蔡有邻书《尉迟总管碑》,今承见赠,极摹以报。□暑炎蒸,挥汗作此不自知其苦也。乾隆壬寅(1782)六月刻于梁园,小松黄易。」(注释1)
递藏有绪,由边款可知曾历经多位金石书画名家之手,包括藏书家、金石学家何元锡(1766~1829)、陈抱之(陈经,1792-?)以及晚清金石书画家、竹刻家杨澥(龙石,1781〜约1851)等,后来入藏于知名藏书家顾湘(1829〜1880)长子顾星卿(生年不详,江苏常熟人)的「小石山房」,并着录于顾氏所辑《小石山房印谱‧集名刻》(注释2)一书中。蔡有邻为唐代书法家,山东济阳人,活动于开元、天宝年间,官至胄曹参军。擅长隶书,严劲而有情致。欧阳修(1007〜1072)《六一题跋》称:「唐世以八分名家者四人,韩择木、蔡有邻、李潮、史惟则也……有邻之书,亦颇难得,而小字尤佳。」《尉迟总管碑》今称《尉迟迥庙碑》,在今河南安阳。尉迟迥为鲜卑人,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,西魏、北周时期著名将领,因反杨坚(541〜604)专擅,起兵讨伐,兵败自尽。
「金石癖」印结字取法汉隶,雄深雅健,于自然浑朴中见其刀法,正如杨澥所评:「浑厚中藏刀法,置之汉铜印丛,亦当让司马出一头地也。」黄易抚印,为浙派开山丁敬(1695〜1765)之高足,有出蓝之誉,合称「丁黄派」。黄易篆刻虽学自丁敬,但他对秦汉鈢印钻研极深,因而有所创新,遒劲而工致,有「蒋仁尚拙,黄易尚巧」之说。其印款多作隶书,自然淳朴,并作楷书边款,字近颜鲁公,敦厚圆秀。(注释3)尝谓「小心落墨,大胆奏刀」,二语可谓刻印三昧。黄易为「西泠八家」之一,印坛并尊丁敬、蒋仁(1743〜1795)、黄易、奚冈(1746〜1803)四人为「西泠前四家」。
印文「金石癖」取「喜好金石,嗜之成癖」之义,正如黄易在另一方「金石刻画臣能为」印之边款所自述:「古文篆隶之存于今者,惟金石为最古。后人摹仿镌刻,辗转流传,盖好古情深,爱奇志笃,非苟为适意遣兴已也。余宿有金石癖,又喜研究探讨篆隶之原委,托诸手,寄于石,用自观览,并贻朋好,非徒娱心神,亦以验学力。」(注释4)对黄易而言,喜好收藏金石碑拓文字之癖,并非徒为心神之娱,而是借鉴碑学,专注在篆、隶文字的源流考证,用汉魏六朝碑版文字入印,以刻印作为验证一己学力之标尺。
黄易常刻印用以回馈、交换或贻赠帮他搜集金石碑拓的友人或同好。例如,在刻此印的前一年(1781),也曾为友人陈玉池刻有一方「金石癖」印,是为长方满白文印,边款为:「小松为玉池作,时辛丑仲冬,手僵指冻,未合古意也。」(注释5)(图2),然而与本印相较之下,这件稍早所作长方印,其整体字架、结构较为壅迫,字形、笔划也稍嫌板滞。黄易于边款称手僵指冻,未合古意,亦非谦辞。然而,黄易的「金石癖」印确实见证了清代中叶的金石风气:在文人与金石学者圈中,金石收藏成为普遍嗜好,许多人甚至成瘾成癖,而篆刻印章也成为彼此间情谊往还、馈赠回报的酬酢雅物,因而标志着极一时之盛的清代金石风尚,洵可珍也。
在灿若繁星的清代金石学家当中,黄易以收藏与鉴赏金石碑版著名。干嘉学派大师、一代儒宗钱大昕(1728〜1804)称誉他:「海内研精金石文字与余先后订交者,盖廿余家,而嗜之笃而鉴之精,则首推钱塘黄君秋盦。秋盦博极群书,元元本本于吉金乐石,尤寝食依之,虽簿书络绎,车马殆烦,偶有小暇,启囊橐而亲摩挲焉。每遇古拓秘本,解衣付质库易之,自谓千驷万乘无以尚也。」(注释6)黄易对于金石的热爱与精研,也使他见重于当时所有最重要的金石与考据学学者,但凡金石文字论着,皆与之商榷论定:「黄易少颖悟,仰承家学,故诗古文词而外,金石考据之学尤精。嘉定钱氏(大昕)、青浦王氏(昶)、大兴翁氏(方纲)、阳湖孙氏(星衍)、仪征阮氏(元)所著金石文字,皆与商榷论定。」(注释7)黄易对于金石收藏的嗜笃鉴精,确实有目共睹,且惠泽学界。影响所及,不仅使「金石癖」在金石学者与文人圈中愈加风行,更对金石考据之学的发展形成「推波助澜」的动力。小松司马堪称「金石癖」的最佳代言人,他的这方「金石癖」印也成为清代金石学最具代表性的一方印作,具有重要的象征地位和意义。(注释8)
黄易,字大易、大业、小松,号秋盦、秋影庵主、莲宗弟子、散花滩人等,浙江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,父黄树谷。监生,官济宁同知,有声于幕府,以诗筒画笔,与簿书迭进,不废风雅。工书,娴熟隶法。隶书摹校官碑额,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。精于博古,故隶法结体参有钟鼎法,愈见古雅。所至辄搜访残碑断碣于荒烟宿莽间,孜孜惟恐不及。尝自写访碑图十六帧,颇有逸致,翁方纲为之书碑文于上,最为精妙。山水仿董巨,冷逸幽隽,以淡墨简笔写取神韵,而有金石味。兼工花卉,宗恽寿平。官济宁时,一花片叶皆能于质库易钱,间作墨梅亦饶逸致。着有《小蓬莱阁诗钞》、《小蓬莱阁金石文字》以及《秋影盦主印谱》等。
陈焯,字映之,号无轩、然圃。浙江乌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贡生。生平束修自好,清才博学,乡党争欲以孝廉方正荐之,格于例而止。官镇海训导。能诗文,有《湘管斋诗稿》、《清源杂志》,又辑《湘管斋寓赏正续编》与《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释文》。工书,善画山水,然传世笔墨不多见。
杨澥,原名杨海,字竹唐,号龙石,又号聋石、石公、孓翁、聋彭、聋道人、野航子、野航逸民、枯杨生、杨风子、吴江野老与风痹废人等,江苏吴江(今江苏苏州)人。精金石考据之学。善篆刻、精刻竹,书画均能,于金石考据之学无一不精。篆刻初学浙派,后致力以秦汉为宗,力救抚媚之习。用刀深圆,不以光洁取悦于人,讲究传神。
何元锡,字梦华,又字敬祉,号蝶隐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监生,官至主簿。能诗文,嗜古成癖,精目录学,富收藏,家多善本,藏书万卷,手自抄录秘书达数百册,曾到山东曲阜访求古印,搜讨汉碑于幽山峻岭中,富古印收藏,与江炬香为金石交。又精于簿录之学,所藏书、金石,多有条贯。刻印古籍甚多,抄本颇知名于世。
陈经,字包之,一作抱之或褒之,号辛彝,一号新畬,斋堂有求古精舍、鱼计亭、碧云山房与百四十斋等,乌程人。活跃于嘉庆朝,为干嘉学派领袖、经学家阮元(1764-1849)弟子,世代喜藏金石,着有《求古精舍金石图》。
注释1:余正主编,《中国历代印风系列‧清代浙派印风(上〉》(重庆:重庆出版社,2017),页128。
注释2:(清)顾星卿辑,《小石山房印谱‧集名刻》(清同治八年海禺顾氏钤拓本),页五。
注释3:王北岳,《篆刻述要》(台北: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,1979),页42。
注释4:韩天衡编,《历代印学论文选》(杭州:西泠印社出版社,1999),页731。
注释5:小林斗盦编集,前引书,页123。
注释6:(清)钱大昕,〈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序〉,《小蓬莱阁金石文字》(清道光十四年石墨轩翻刻本),收入:《石刻史料新编》第三辑,第1册(台北:新文丰,1986)。
注释7:叶衍兰,叶恭绰编,《清代学者象传》(上海:世纪出版公司,上海书店出版社,2014),页284。
注释8:近年金石学相关研究渐成显学,黄易因其访碑图与丰富的金石碑拓收藏等成就,因而备受关注,2011年出版的《黄易与金石学论集》(北京:故宫出版社,2012),该书封面前后折口即分别刊印黄易两方最具代表性的「金石癖」印,以为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