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--
Size: 长33.5cm;宽2.3cm;高2.6cm;重59g
Signed and dated: 1928年 近
Estimate:
Final Price: RMB 1,500,000
出版
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111号。
《竹刻》(北京:人民美术出版社,王世襄编著,1991),页47。
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金西厓著,王世襄编,2003),页270-271。
《湖社月刊》上册(天津:天津古籍出版社,据原刊重排编印,2005),总456页。
来源
金西厓旧藏
释文
「此北廔先生卒前数日所画也。哲弟西厓抚手迹之犹存,痛鸰原之永隔,因手自镌刻,属余书于上方以为纪念。丁卯(1927)夏。松窗。」刻铭并款识
「隹鄀正二月初吉乙丑。上鄀公敄人作尊簋。用享孝于氒(厥)皇且于氒(厥)皇考。
用丐眉寿。万年无疆。子子孙孙永宝用享。鄀公敦文字雄奇为兄墨渖淋漓。
罗振玉记。」金文刻铭并款识
「拱北」、「松窗」印款
「近 金西厓刻 金拱北画钟馗 罗振玉篆书 褚松窗题字扇骨」金拱北画钟馗,金石学者罗振玉、篆刻名家褚德彝题字,为近代竹刻大师金西厓之铭心绝品,缘此钟馗像为其兄金拱北于1926年辞世前数日所绘成,西厓抚其手迹之犹存,痛鸰原之永隔(注释1),因手自镌刻,并嘱友人褚德彝题字以纪念之,为金西厓所自藏而传世,为其竹刻扇骨作品中独一无二、深具纪念意义者。拓片曾刊载于《湖社月刊》,著录于手稿本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扇骨第111号:「旧竹九四十四。罗贞北书篆字,阴文,丁卯夏(1927)闰四月廿一日。拱画钟馗褚松窗题字,阴文浅刻,戊辰(1928)二月初八日。辛卯(1951)二月初四日加刻松窗二字印。已装。(拓片见于湖社月刊中)。」(注释2)
扇骨一面刻金北楼所绘钟馗像,简笔为之,主角钟馗位于画面下方,其身躯以一近于椭圆形的衣袍轮廓呈现,钟馗背对观者,头顶软帽,手持笏板,主要的衣袍线条圆润流畅,俱以进刀深镂之,余作浅刻,寥寥数笔,即尽写钟馗雄武矫健之形、轩昂气慨之姿,神完意足,极见刀笔功力。上款为褚德彝行楷书,为金西厓纪念其兄金北楼辞世所题:「此北廔先生卒前数日所画也。哲弟西厓抚手迹之犹存,痛鸰原之永隔,因手自镌刻,属余书于上方以为纪念。」其书宗褚遂良,带汉隶之笔意,秀雅疏逸,风骨清朗。扇骨另面为罗振玉所写春秋早期青铜器「鄀公敦」之篆书铭文:「隹鄀正二月初吉乙丑。上鄀公敄人作尊簋。用享孝于氒(厥)皇且于氒(厥)皇考。用丐眉寿。万年无疆。子子孙孙永宝用享。」(注释3)此器为春秋早期青铜器,罗振玉《俑庐日札》尝提及此器,举为青铜器中「铭文反书」显著之例:「古器文字,间有反书者,然一器中或偶见一两字一二字者。惟《鄀公 》二器,一正书,一反书。全文四十六字中,其不作反书者仅三字,此在金文中最罕见。」(注释4)西厓刻工精妙,深得书者神韵,尤以波磔刀口快利而字底圆熟,甚见功力。
金绍城(1878~1926)(图1),一名城,字拱北、巩伯,号北楼,又号藕湖,浙江吴兴南浔人,为金西厓长兄。民国初年曾任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、国务秘书等。亦是书画家。于议员任期参与筹备开办古物陈列所,倡议将故宫与热河行宫所藏金石书画,于武英殿设陈列所公开陈列展览。曾献画于宫禁,溥仪赠「模山范水」匾额。(注释5)山水承马夏、人物楷模唐仇,花卉善用恽南田没骨画法,摹古而兼能创新。与陈师曾、周肇祥等人于北京筹建中国画学研究会,广招学生,与日本交流画艺,被推为北方京津画派领袖,时称南张(大千)北金。金城对于传统绘画技法与理论研究亦深有造诣,著有《藕庐诗草》、《北楼论画》以及《画学讲义》等。
金西厓少习工程,日后走上专攻刻竹之路,受其兄影响至深。金拱北虽然不刻竹,但深厚的书画素养,加上擅长冶印,能篆刻薄意,因此对刻工刀法可谓知之甚详。西厓少时欲追随其习画,北楼正色劝曰,现今社会从事书画者多,刻竹者少,不若从东溪兄学刻竹,较易成功也。西厓深觉言之有理,遂铭记北楼忠言,随仲兄金东溪专攻刻竹。(注释6)西厓自述曰:「居家之日,恒忘寝食,仆仆征途,亦携竹材刀刷相随,鴆之既久,稍有会心。」(注释7)金氏昆仲友爱天至,尤其鹡鸰在原、埙篪相和之情,由此可见。
罗振玉(1866~1940)(图2),字叔蕴、叔言,号雪堂,浙江上虞人,祖辈迁居江苏淮安河下罗家桥。幼年读书,即好经史、碑板考证之学,继承乾嘉以来朴学家的治学方法,实事求是,刻苦钻研。晚清时期曾任学部参议、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官职,辛亥革命以后,侨居日本。1934年因出任满洲国伪职,为世所讥,后引退寓居旅顺。罗氏为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家、文献学家,为「甲骨四堂」 (注释8)之一,为敦煌学研究奠基者,在史学、古文字学、文献学等学术领域卓具贡献。其学术成就可归结于殷墟甲骨文字、金石刻辞、熹平石经、汉晋木简、敦煌石室佚书、西陲石刻、内阁大库档案整理等。在甲骨文字方面,罗氏前后大量搜求,毕生收藏甲骨数以万计;完成并刊印《殷虚书契考释》,提出形音义可考的甲骨文485字;考订商王与先公庙号等,至今仍为甲骨文研究重要资料。次为汉代烽燧遗址简牍的发现与研究,1913年自汉学家伯希和与沙畹处得手校稿本,经其子罗福苌翻译,重按内容分类,并与王国维分别考释,于1914年出版近代简牍学的奠基之作——《流沙坠简》。于晚清民初,罗振玉曾多度参与抢救明清历史第一手资料--明清内阁大库档案;又如整理考订汉魏石经残石、拓本、督促敦煌藏经洞遗书之迁移保存等,皆为其中关键人物,于古代史料整理、保存、刊布与学术研究等,裨益良多。
褚德彝(1871~1942),原名得仪,又名德仪、褚彝、楮义,字守隅、松窗,号礼堂、里堂、豊堂、汉威、籀遗、郦堂、公礼、去病、亭父、奉礼、舟枕山民、齐隋象主,浙江余杭人。褚成宪之侄。幼孤,随祖父读书,年十七成诸生,越四年举于乡。精金石考据,嗜古博物。善书,楷行宗褚遂良,兼善汉隶。工画,写梅花寒香冷艳。尤精篆刻,取径浙宗,而广涉古玺汉印,沉着遒劲,笔力横绝。存世有《金石学续录》、《竹人续录》与《松窗遗印》等。
1.「鸰原」音读:líng yuán,典出《诗经.小雅.常棣》:「脊令在原,兄弟急难。每有良朋,况也永叹。」「脊令」亦作「鹡鸰」,即水鸟,而今在原,失其常处,则飞则鸣,求其类,天性也。犹兄弟之于急难。后因以「鸰原」比喻兄弟友爱,急难相扶持。唐.杜甫〈赠韦左丞丈济〉诗:「鸰原荒宿草,凤沼接亨衢。」宋.范成大〈新馆〉诗:「鸰原定相念,因风报无恙。」
2.金西厓,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111号。
3.鄀公敦,或名鄀公 、鄀公平侯鼎,为春秋早期之青铜器,原器今藏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。
4.罗振玉,《俑庐日札》,收入:罗振玉著,罗继祖主编,《罗振玉学术论著集》第三集(上海 : 上海古籍,2010),页92。
5.参见:陈宝琛,《沧趣楼文存》卷下〈金君巩伯墓志铭〉,页47,引自:林志宏,《民国乃敌国也: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》(台北:联经,2009),页456。
6.庄恒,〈吴昌硕与竹刻家金西厓〉,收入:王世襄编著,《竹刻》(北京:人民美术出版社,1991),页63-65。
7.金西厓著,王世襄编,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3),页9。
8.「甲骨四堂」是指对甲骨学有重大贡献的四位学者,因为四人的字号中均有「堂」字。他们是:罗振玉,号雪堂;董作宾(1895~1963),字彦堂;郭沫若(1892~1978),字鼎堂;王国维(1877~1927),晚号观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