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--
Size: 长32.3cm;宽2.2cm;高3cm;重65g;扇面50×18.8cm
Signed and dated: 1962年 近
Estimate:
Final Price: RMB 300,000
出版
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378号。
《竹刻》(北京:人民美术出版社,王世襄编著,1991),页58。
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金西厓著,王世襄编,2003),页294。
来源
金西厓旧藏
释文
扇骨
「拱北画」、「西厓刻」印款
扇面
「诸公饱食大官羊,脑满肠肥取次尝。何似吾家风味足,瓜茄清美菜根香。季言四弟索画,北楼作此应之。」行书款识
「以征以行,用盛稻粱,用孝用享,于皇我文考,天赐之福,曾(伯) 叚不黄耇」、「西崖四兄大雅之属。雪堂罗振玉。」墨书篆书、行书款式
「金城」、「巩伯」、「罗振玉印」阳文朱印
「近 金西厓刻 金拱北画松竹扇骨 金拱北画 罗振玉篆书扇面」金拱北绘松、竹,金西厓铁笔精镌,并装有近代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、金拱北所作书画之扇面,尤以罗振玉早年为金西厓亲笔篆书,为晚清出土著名青铜重器「曾伯 簠」之铭文,为三家合作,荟萃于一,可谓弥足珍贵。著录于手稿本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扇骨第378号:「棕竹九十十六。临拱画松,阴文浅刻。又画竹,阴文。壬寅(1962)元月十六日刻成。」 (注释1)
棕竹扇骨一面刻蟠屈苍松,其姿态如虬盘龙骋,蜿蜒而入天际,气势磅礡。松针丛簇,细若毫芒,工笔精细之处,刻划入微;松鳞斑斑,施以浅刻,游刃有余。另面镌长竹修篁,竹枝、竹叶摹白描双钩笔意以刻划轮廓,刻痕有篆隶意趣,寓劲挺于柔婉之中,清丽雅逸,别具一格。金西厓《刻竹小言》云:「竹刻篇幅局促,尤以臂搁扇骨为甚。状物如取全形,必嫌缩写过小,反不成画。画外有画之法,更宜倍加致意,故特拈而出之。」 (注释2)此作之松、竹两画皆截取物象片段而成,无一具全形,构图疏密有致,布局巧妙,适以印证画外有画之理。有「拱北画」、「西厓刻」印款。一苍松一修篁,一工致而神完,一笔简而意足,画法不同,画者存心而见变化多端,更赖于刻者能蕴笔墨妙处于竹刻之道也。
扇面一为金拱北以自家日常膳食风味所画的瓜果图,题曰:「诸公饱食大官羊,脑满肠肥取次尝。何似吾家风味足,瓜茄清美菜根香。」所画见有豆荚、紫茄、芦菔(萝卜)、辣椒、落花生与佛手瓜等,饶富清趣,为金拱北少见的小品画作。另面则为罗振玉篆书「曾伯■簠」铭文。曾伯■簠 (注释3)为东西周之交的曾国国君所造铜簠,于十九世纪初晚清时期出土,初为一器一盖,器已毁于火,盖于道光十九年(1839)为金石学家陈介祺(1813~1884)所购藏,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是目前已知簠类青铜器中铭文较长者,其中记载「克敌淮夷」、「金道锡行」等,印证先秦时期曾存在一条「青铜之路」等重要史实。近年湖北京山苏家垄墓地发现曾伯及其芈夫人墓,为揭露这件著名青铜器的身世提供了重要线索,备受学界重视。(注释4)
1.金西厓,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378号。
2.金西厓著,王世襄编,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3),页90-92。
3. 「■」,该字拼音失传,一说为「漆」或「桼」之异体字,音读:qì,ㄑ一。「簠」,音读:f■ ,ㄈㄨˇ,「簠」为古代祭祀宴飨时,用来盛稻粱、黍稷的器具。《周礼.地官.舍人》:「凡祭祀,共簠簋实之陈之。」
4.关于曾伯 簠的流传与其铭文相关问题,见:方辉、王书林,〈曾伯 簠的流传及相关问题——从王献唐旧藏拓本题记说起〉《江汉考古》第4期(2018),页75-82。簠铭释文可参阅:于省吾,《双劔誃吉金文选》(北京:中华书局,1998),页207。